最年轻的将军至今还健在的开国将帅只剩2位最年轻的100岁长的110岁

旅游 admin 2025-05-22 10:59 2 0

  2023年11月8日,随着开国少将文击老将军的去世,历史中的开国将帅只剩下两位——张力雄和王扶之。这两位老将也已经都超过了百岁,最年轻的已经百岁高龄,最年长的更是达到了110岁。

  张力雄,中国开国将帅中最年长的一位,1913年出生的他,至今已经超过110岁。张力雄的革命生涯开始于他19岁那年。1932年,年仅19岁的张力雄在福建上杭的家乡报名参加了红军,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之路。凭借聪明好学的天赋,张力雄迅速被分配到部队的军事学校,开始接受军事干部的培养。

  作为一名出身贫寒、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年,张力雄在学校里刻苦学习,不仅精通各种军事技巧,也在文化知识上取得了显著进展。他时常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,享受着每一天的学习过程,心中充满了对红军学校的热爱与感激。

  1932年10月,张力雄顺利毕业后,被分配到红军34师100团,担任连指导员。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后,中央红军被迫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。在漫长的战略转移途中,张力雄所在的部队承担着“后卫部队”的重任,负责保卫大部队的后方安全,打击军的追击力量。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物资匮乏,张力雄部依然不负重托,屡次成功地完成了掩护撤退任务。

  长征期间,张力雄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,成功地担任了红5军团教导大队的政委。在他的带领下,教导大队突破了敌军的四道封锁线,穿越了长达几千里的艰难险阻,走过了两湖、两广、云贵川等广大地区,最终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。

  张力雄回忆起长征草地的艰难情景,依然百感交集。他清楚地记得,在草地上行军时要避免盯着那些看起来结实的草丛,而要轻步小跑,一旦发现不对劲就要迅速调整路线。遇到危险时,队伍成员要手牵手走,任何一个人出事,旁边的战友能够立即出手相救。这些看似简单的经验,实际上是红军将士们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宝贵教训。

  长征途中,由于张力雄所在的部队总是位于后方,他们经常面临生存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。由于处在队伍的尾部,周围一公里内的野菜、草类几乎早已被先头部队吃光,找不到任何食物来源。为了维持体力,张力雄只得动员全团将士,贡献出自己的皮带和牛皮斗篷,煮成食物共同度过难关。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,张力雄带领部队成功走出了草地,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1936年底,红军大部队奉命西进。当时,驻扎在周围的马步芳部队接受了蒋介石的命令,对红军西进部队展开了全面围剿。张力雄与叶向前一同参与西进,也迎来了革命生涯中最为惊险的时刻。1937年1月1日,红5军3000名将士攻下了高台县,为了夺回高台县城,敌人发起了超过30次的猛烈进攻。

  身为红5军45团政委的张力雄亲历了这场激烈的战斗,他回忆道:“当时的战斗,程度之激烈,是长征以来最罕见的。”高台防御战中,红5军几乎损失了大半兵力。敌人的炮火最密集的时候,一颗炮弹在指挥所附近炸开,弹片射中了张力雄的小腿,瞬间鲜血淋漓。他迅速撤离阵地包扎伤口。等他从卫生所出来时,高台的西城已经被敌人攻破,周围传来喊杀声。意识到形势危急,张力雄艰难地挣扎着往外跑。在一条小巷里,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老乡。

  那位老乡冒着风险,将张力雄藏在家中的夹墙里,直到敌人撤离,高台的战斗结束,才将他偷偷地送出城。几天后,张力雄终于辗转回到了总部。这个老乡救命之恩,他始终铭记在心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张力雄多次打听当年救命恩人的下落,但一直未能找到。直到1984年,高台县根据张力雄的记忆找到了当年那位老乡的踪迹。遗憾的是,这位老乡于第二年去世。此后,张力雄的子女也常常前往高台县,缅怀红军西路军的烈士,并向那片土地上的老乡们表示敬意。

  现如今,已经110岁高龄的张力雄依然安享晚年,身体依旧矍铄。他被评为“全军健康老人”,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“最年长开国将帅”。他如今住在南京的一座将军大院,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。

  另一位开国将帅,王扶之,生于1923年,是新中国开国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位。12岁时,他就加入了红军,年少的王扶之便开始了与生死搏斗的革命征程。

  王扶之的戎马生涯充满传奇色彩。抗战时期,他身为作战参谋,经常化装潜入敌后,争取情报。有一次,他伪装成富家商人,潜入江苏涟水县的一处伪军据点,试图说服伪军在与我军交战时按兵不动,甚至出兵协助八路军。然而,巧合之下,他恰好碰到了敌人的巡逻队。王扶之在绝境中冷静思考,迅速决定伪装成一名无害的商人,继续和伪军打麻将。虽然他根本不会打麻将,但凭借着镇定的表现,成功蒙混过关,最终逃脱了险境。

  朝鲜战争时期,王扶之再度面临生死考验。1952年8月,王扶之部队驻守临津江,防止敌军逃窜。为了控制这条战略通道,敌人出动大量轰炸机,对我方阵地进行猛烈轰炸。王扶之和师部参谋人员正躲藏在山洞内制订作战计划。突然,一颗炮弹精准地落在山洞上方,爆炸引发山体震动,洞顶的土石崩塌,王扶之与其他6名参谋人员被埋在了洞中。几名当场牺牲,王扶之和另外几人互相搀扶,经过三小时的挣扎,成功从堆积的碎石中爬出。

  不过,外界并不知道他们的情况,山洞口被封死,王扶之只能在洞内不断敲打器物,试图与外界联系。经过几天的等待,山洞外终于传来了解救的消息。经过超过30小时的营救,王扶之等人最终被成功救出。重逢后的战友们热泪盈眶,这一幕成为王扶之一生中的珍贵回忆。

  回国后,王扶之迅速晋升,担任了军参谋长、副军长等职务,并在1955年获得大校军衔。1964年,他荣获少将军衔,之后担任山西军区司令员和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,并成为第七、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  如今,王扶之虽已过百岁,依然健康长寿,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开国将帅。两位老将的事迹不仅让人肃然起敬,也令人不禁感慨时间的流逝。

  随着文击老将军的逝世,张力雄与王扶之成为共和国最后的开国将帅。尽管两位老将已步入晚年,但他们依然健在,且身体硬朗。对于这两位伟大的革命者来说,见证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,或许是他们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馈赠与幸运。